走进扬眉镇富贵达香业的新厂房,自动化制香机轰鸣作响,木梓壳与香料在高温下交融盛康配资,散发出沁人的芬芳。近年来,扬眉镇紧扣县委“工业强县、生态富民、文旅融合”战略,以“五个一”产业格局为抓手,让昔日沉睡的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。其中,一支小小的香,不仅点燃了产业兴旺的“火种”,更照亮了大龄劳动力、留守妇女的致富路。
据了解,扬眉镇富贵达香业是返乡创业老板黄美何创办的制香企业,目前已成为全市规模最大、崇义唯一的制香厂,年产值达400余万元,产品远销广东、福建及东南亚多国。
“在外打拼多年,总想为家乡做点事。”黄美何说。2017年,他带着技术、资金和市场渠道回乡创业,镇党委政府不仅帮他争取了100万元衔接资金,还盘活闲置资产建起厂房。如今,企业自主研发的环保香制品供不应求,新生产线投产后产能翻倍,带动100余名村民就业,人均年增收超4万元。
盛康配资
富贵达香业的成功,是扬眉镇发展“芬芳经济”的缩影。企业采用本地毛竹、木梓壳为原料,既解决了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问题,又让“崇义香”成为市场新宠。目前,企业产品外贸占比达60%,一支小小的香支,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东南亚,成为崇义外贸出口的新亮点。“我们每天生产3吨香,需要60根毛竹,一年带动毛竹销售300吨。”黄美何介绍说,企业还与本地种植户签订协议,带动辣椒、食用菌等农产品种植,形成“制香+农业”的循环经济链。
在扬眉镇的“微工厂”里,50岁的张大姐正熟练地将香支打包。“以前想打工得外出,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,每月能挣4000多元,还能照顾老人孩子。”她笑着说。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,成为大龄劳动力、留守妇女的“就业蓄水池”。制伞厂将伞套配件外包给村民,70岁的老人剪线头每月也能挣2000元;电子厂吸纳110名中老年人就业,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。企业用工门槛低,经简单培训即可上岗,让“弱劳力”变身“生力军”。
产业发展快,全靠党建车头带。扬眉镇创新“党建+产业”模式,党员干部成立“党员突击队”“党员先锋岗”,全程服务项目落地。为帮香厂扩建,党员干部向上争取资金、协助设备搬运,让企业顺利投产。“我们不仅要让企业落下来盛康配资,更要让它们‘活’起来。”扬眉镇党委副书记温增禄说,镇里还通过技能培训、就业帮扶,让群众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靠技致富”。
如今,扬眉镇正依托产业优势,推进产镇融合示范带建设,制伞厂、电子厂、服装厂……30余家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形成了“一件衣”“一双鞋”“一盏灯”“一把伞”“一支香”的“五个一”产业格局。这些企业年产值超3亿元,吸纳200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,让“务农、顾家、挣钱”三不误成为现实。
从一支香到一个产业,从“小作坊”到“致富路”,扬眉镇用实践证明了:乡村振兴,产业是关键。未来,随着“五个一”产业持续壮大,扬眉镇的“芬芳经济”必将愈发浓郁,让更多群众在“家门口”端稳“致富碗”,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。
作者:李晓寒 肖丽萍
编辑:刘 芳
审核:张自波
审签:杨晓斌
总监制:李启峰
/阅读下一篇/返回网易首页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盛康配资
盈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